相信目前好多人对于红墙绿瓦的故宫都比较感兴趣,现在林女士就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粉墙黛瓦的徽州建筑相关的信息来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哦。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标志性特征是“粉墙黛瓦马头墙”。这种审美建筑是如何形成的?
在了解徽州建筑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徽州建筑不仅存在于安徽,而且广泛分布在江西和浙江,即古代徽州一府六县。
现在我们熟悉的徽派建筑,并不是从诞生之初就是“粉墙黛瓦马头墙”,而是文化融合的产物。
徽州最初是古代越南人的聚居地。在徽州建筑诞生之前,古代越南人住在竹子、木头和茅草屋顶上的“栏杆”房子里。自晋朝以来,随着大量中原士族的搬迁,它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并在吸收一些古代越南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徽州建筑。
徽派建筑是文化融合的产物
过去,我们通过介绍故宫“红墙黄瓦”式建筑的特点,展现了中国的皇家贵气。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人们的“粉墙黑瓦”建筑。这种黑白灰色的建筑在北京几乎看不见,因为紫禁城是天子,徽州是人民。
徽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商人,徽商发达后会修祖宅,什么样的人造什么样的房子是有道理的。
徽州有很多商人。徽商崇尚儒家伦理,融合商人特色。建造的房屋形状严格,平面布局大多符合儒家气质,重礼制,空间等级鲜明。
古人认为正色为尊,间色为卑。
上下尊严、官位等级、宗教祭祀应选择相应的颜色和图案,这是“礼物”。在所有积极的颜色中,崇尚黑白是古代中国人色彩观的突出特征。
就艺术层面而言,书法和水墨画突出了黑白的重要地位,两者都是水墨画的艺术。
就建筑而言,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无疑是对黑、白、灰色色调的极致运用。可以说,徽派建筑是一幅立体的水墨画。
宝哥认为,当代画家吴冠中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徽派建筑的黑白意境。
吴冠中 《双燕》
吴冠中除了画江浙水乡外,还画了大量以徽州建筑为主的服装画。这些作品色彩优雅,高马头墙色彩单调,白墙上点缀着小黑窗,形成了大小与色彩的强烈对比。
吴冠中 《徽州小景》
徽州建筑具有美丽的形式感和节奏感。白墙、黑瓦、黑白灰调相得益彰,营造出高低错落的节奏感。从远处看,它就像一个跳动的按钮。
徽派建筑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马头墙。
为什么要建一堵马头墙?对于当时南迁的人来说,徽州山多地少。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人们不得不在旁边盖房子,中间只剩下一条小巷供人们通行。
房屋紧凑,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风险,中国传统建筑大多是木结构,如果隔壁的火烧回家怎么办?小偷不用梯子就能走回家怎么办?
因此,在传统人字形屋顶的基础上,人们在两座山墙的顶部建造了比屋顶更高的马头墙,只留下小窗户或小门,防火防盗。
马头墙
徽州建筑开窗小,如点状,又称点窗。在众多风格相同的白墙中,不同形状的点窗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点窗
除了实用性,马头墙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有不可或缺的等级制度。单看马头墙的“马头”,就能分辨出这个家庭的身份,是想当官还是只想读圣贤书。
“马头”安装在马头墙的顶部。根据业主的身份、地位、财力和追求,大致分为“斗”、“鹊尾”、“印斗”等。
“坐吻”马头墙等级最高。这种“马头”是将窑内的“吻兽”部件安装在座椅上,包括喂鸡、鳌鱼、天狗等动物。有点像紫禁城建筑屋顶上的吻兽,但没有紫禁城高。
马头墙“坐吻式”
“坐吻式”马头墙层次多,结构复杂,工艺要求高,主要见于宏伟的祠堂、社屋、禅寺。
“坐吻”是将窑内的“吻兽”部件安装在座椅头上,包括喂鸡、鳌鱼、天狗等动物。有点像紫禁城建筑屋顶上的吻兽,但没有紫禁城高。
“印斗式”马头墙的等级仅次于坐吻式,是窑烧制的方斗式砖,如“纳”字纹或“田”字纹。从侧面看,它就像一个庄严的金色印刷蹲在墙上。有这样马头墙的人通常会去读书和当官。
马头墙“印斗式”
“喜鹊尾”马头墙等级最低,即像喜鹊尾巴一样雕刻的砖作为座头,基本上是普通人的墙。
“鹊尾式”马头墙
在徽州,聚居村中起伏的马头墙,给人一种“万马奔腾”的视觉动态。
要判断一座建筑是否是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然而,徽州人民的建筑智慧远不止“粉墙黑瓦马头墙”。建筑内部装饰精美,砖雕、木雕、石雕独特。布局注重“一步一步升”和“四水归堂”。如果你感兴趣,我们下次再谈。